这十年,是我市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十年,全市住房保障体系愈发完善,70余万人民群众喜圆安居梦想。
这十年,是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成效显著的十年。我市牢牢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动摇,因城施策、分类指导,房地产市场规范程度不断提高。
这十年,是我市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十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
住有所居的美好愿望,在一个个公租房里实现;住有宜居的幸福生活,在一个个老旧小区改造后兑现;住有安居的贴心指数,在一个个标准化物业服务中体现。
十年来,我市致力于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稳步实施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供给模式和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物业服务质效不断提升。西宁人现代宜居、幸福安居的美好梦想照进了现实。
保障工程 “建”房暖民心
【画面一】一栋栋保障房拔地而起,老百姓所期盼的安居工程传来新进展。简洁美观的建筑外观、明亮开阔的户型格局、规划齐全的配套设施等,受到了市民的好评。
来宁打工的杨丽丽终于在西宁安家了。2020年12月,杨丽丽分到了城北区瑞景河畔的一套两居室公租房,她不仅能在西宁落户了,而且如愿把女儿接到自己身边抚养。
“虽然来西宁已经三四年了,但是一直租房子住,今年住这里、明年又得考虑搬家,日子总是安定不下来。后来,通过社区宣传了解了公租房,发现符合条件后提交了申请,进入轮候库后,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够分到房子,没想到不到半年,我就分到了一套大小合适的房子。那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在新家过的年,真是幸福。”杨丽丽说。
和杨丽丽一样,在西宁实现安家梦的还有很多。
十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租、购、补、改”相结合的保障方式,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为主,租赁补贴、经济适用住房为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现低端有保障、居者有其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争取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29亿元,市级配套及企业自筹投入建设资金36亿元,建成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4.2万套、经济适用住房6000套,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近2000套,发放租赁补贴8000余万元,面向社会公开分配公共租赁住房2.6万户,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新就业职工、引进人才、无房刚需家庭及青年人、新市民等多层次住房保障需求全方位覆盖。
【画面二】经过紧锣密鼓的改造,一个个老旧小区换了新模样。政府组织、部门实施、社区配合、居民参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老旧小区凹凸不平的地面修复了、脱落的外墙粉刷了、破损的排水管网更换了、有了自己的绿化区和停车位……通过改造,补齐了小区基础设施短板,提高了小区安全防范能力,改善了人居环境,市民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家门口得到极大提升。
经过3个多月的施工,位于城北区海西东路8-10号家属院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完工。如今,走进这个由原来三个小院合并成的新小区,一个个地面停车位规划有序,小区内道路循环畅通,大院里有古香古色的八角凉亭,小而精的休闲广场上三三两两的居民正享受着冬日暖阳。除了绿化美化的庭院外,各种健身器材也搬进了小区。“小区经过改造后真是越来越好了,小区里有物业公司管理了,楼下就是凉亭和健身广场,家门口的生活圈越来越丰富,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居民陈明说。
明确“时间表”,画好“路线图”,自2012年起,我市各县区城市棚户区改造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形成了多点开花的局面。期间,我市通过“银行贷、财政补、政策扶、企业助、群众筹、开发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10亿元,坚持“两创两改”工作思路,通过拆除新建、货币化安置、综合整治改造等方式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近20万套,58万居民搬离环境脏乱、功能缺失、管理混乱、隐患丛生的筒子楼和棚户区,住进舒适的新楼房。深入推进“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方案共审、效果共评”的老旧小区“四共”改造模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8万余套,因地制宜采取贴墙式、廊桥式、贯穿式等方式加装电梯160部,全面打造有安全保障、有完善设施、有整洁环境、有配套服务、有长效管理的幸福宜居小区,24万户“夹心层”市民享受到政府的惠民政策。住宅使用功能不断完善、室内外居住环境焕然一新,老旧小区的路更宽、景更美、功能更全了,小区融入了“15分钟生活圈”和完整社区,居民生活更方便了。
住房需求 实现品质“馨”提升
【看数字一】
十年来,我市人均住房面积由2011年的25.78平方米扩大到39.6平方米,较十年前增长了13.82平方米,“小两居”换成了“大三居”,西宁人的房子越住越宽敞了。
“以后租房和买房有同样的待遇了!”了解到“租购同权”这一福利政策后,居民张强立即与房东签署了3年的租房合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自己买房确实很困难,租房肯定是首选。如今住房政策越来越好,租房也能申请城镇医保等,真是太好了。”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供给模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住房供应“高端有调控、中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西宁市相继出台了《西宁市关于促进住房消费的意见》《西宁市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持续性、系统性和精确性,合理确定房产开发供地节奏、布局和规模,持续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近3000万平方米。出台《西宁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西宁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实施方案》等政策,加快建设保障房近5万套。出台《西宁市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实施方案》,配建租赁住房约7200平方米,备案市场租赁住房近3万套,全面实现“租购同权”。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渐行渐明,租购并举住房制度不断完善,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看数字二】
十年来,新建商品房施工面积约6000万平方米,数量上持续增长,设计品位、生态宜居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近年来,西宁不断引进国内高端房地产项目,新建成的新华联广场、万达华府、碧桂园、万科星光等住宅小区在设计风格、视觉感受、居住体验、空间功能等方面给市民带来了全新体验。2021年,市民张靓在红星天铂小区购买了一套四居室。作为“改善性”住房,她选择了居住条件更优、物业服务更贴心、建设环境更美的小区。如今,和张靓一样,很多西宁人在购买“改善性”住房时,选择更多了、眼光更高了。
十年来,我市积极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引导企业积极转变运营思路和经营理念,中房银川、江苏伟业等老牌房企持续发力深耕市场,碧桂园、万科、绿城、万达等头部房企争相竞逐西宁,市场竞争由价格向质量和品质转变。新建的商品房数量上持续增长,设计品位、生态宜居和使用功能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市场导向从供给向需求逐步转变,房地产住宅产品精细打磨,住宅建设与产业、科技、文化等相融合,通过住宅产业化、绿色建筑达标、引入全装修等方式打造高品质楼盘,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美了,西宁人的房子越住越舒适了。
物业服务 “管”好业主生活
【西宁样本】
走进五四大街44号家属院(原汽车六厂家属院),一排排住宅楼粉刷一新,面积不大的生活广场整洁雅致,木质廊厅里老人们正在休息聊天,停车位里汽车停放得整齐有序,各种花卉苗木把生活区装扮得既漂亮又安逸。
原汽车六厂家属院建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得益于西宁市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红色物业”的进驻。“为了让老旧小区业主能够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感,我们对管辖的150余个老旧小区进行‘红色物业’服务全覆盖。通过成立‘红色物业’服务站、组建365快修队、保障24小时客服以及涵盖了环保、暖心、普法、治安等方面的25支红色志愿服务队等工作形式,为群众提供精准贴心的物业服务。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管辖的小区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达80%,投诉率连年降低,获得了群众的好评。”景辉物业总经理孙辉说。
十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物业政策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属地化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星级物业服务标准和红色物业管理模式试点推进,物业服务深度融入市域社会治理,西宁“红色物业”成为全省物业服务行业的新样本。出台了《西宁市物业管理条例》《西宁市普通住宅小区物业星级服务标准(试行)》等法规政策,编印《西宁物业服务指南(试行)》,大力推行《物业服务合同》等规范文本,物业服务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行为逐步法治化、规范化。物业管理由市级统管转变为属地化管理,物业管理重心前移、职责进一步明确,形成了以市级物业主管部门指导,县区物业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社区共管的格局,市、县区(园区)、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居委会四级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物业行业管理有序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业服务集约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近700家企业、5万余名从业人员投身物业服务行业,物业服务内容涵盖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物业服务日趋全面化、规模化、标准化。“党建引领·红色物业”管理新模式推动物业企业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积极引导搭建议事平台,全市建立70多个“红色物业”议事场所,成立业主大会285个,创建红色物业小区25个,建立小区党组织91个,党建引领物业管理成效初显。开展物业服务质量提升年、“强化物业服务”三年行动、物业服务提质增效和物业服务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促进物业服务质效提升的系列活动,系统化引导物业企业争先创优、提档升级,企业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质量不达标、服务态度不端正等乱点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舒心。
城市面貌 “焕”活力
【今昔对比】
2018年10月,西宁第一座沟谷公园——苦水沟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曾经让百姓“苦不堪言”的苦水沟实现华丽转身,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沟、幸福沟。过去,苦水沟两侧密布着许多居民房屋,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很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彻底改变苦水沟状况,启动了苦水沟地质灾害及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棚户区改造、沟道治理、防洪工程、景观绿化等综合性治理项目相继开工。
经过多年施工,如今的苦水沟公园“一带”“多点”式建设,绿幽寻踪、绿荫溪语、锦绣花谷和云影青松等四大景区成为了市民休闲娱乐、享受生态红利的好去处。
十年来,我市坚持“西扩、南活、北优、东延、中疏”的总体空间布局思路,秉承“规划引领、以人为本、依法征收”工作理念,实现拆迁许可制度向房屋征收制度平稳过渡。出台《西宁市人民政府贯彻<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及补偿条例>的实施意见》,依法依规协调推进项目前期征收工作,为推进机场高速、西塔高速改线、凤凰山路、时代大道等城市市政道路项目建设,北山危岩体、苦水沟地质灾害等治理项目和海湖新区、门源路片区、陶南陶北片区、南川片区和北川河片区等旧城区改造项目夯实基础,完成房屋征收3000多万平方米、近15万户,有力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有序拓展西宁城市发展空间,城市风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景观系统日渐形成,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宁人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了。